原標題: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正式對外發(fā)布
首次全面準確地摸清我國地理國情家底
4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fā)布會上,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正式對外發(fā)布。“這次普查,查清了我國陸地國土各類地形地貌的面積和空間分布,查清了9類種植土地的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查清了10類林草覆蓋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查清了我國水域覆蓋的構成及空間分布,查清了我國荒漠與裸露地的類別、面積、構成及空間分布,查清了我國鐵路與道路的路面面積、長度、構成及空間分布,查清了我國房屋建筑(區(qū))占地總面積15.31萬平方千米。”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庫熱西·買合蘇提在發(fā)布會上詳細介紹了此次普查的結果、特點及其重要意義。
歷時三年 摸清家底
據悉,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是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在以張高麗副總理為組長的普查領導小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牽頭組織完成了這次規(guī)模宏大、任務艱巨的普查任務,首次全面準確地摸清了我國地理國情家底。
“普查成果經跨部門院士專家驗收,第三方評估和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審議。” 庫熱西·買合蘇提說,這次普查歷時三年,對象為我國陸地國土范圍內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采用覆蓋全國優(yōu)于1米分辨率遙感影像,收集多行業(yè)專題數據,獲取了由10個一級類、58個二級類和135個三級類共2.6億個圖斑構成的全覆蓋、無縫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國情數據,同時以2015年6月30日為標準時點,以我國資源三號高分辨率測繪衛(wèi)星影像為主要數據源,對普查數據進行了統一時點核準。
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陸地國土低海拔和中海拔區(qū)域占國土面積的76.77%, 25度坡度以下區(qū)域占我國國土面積的80.22%。同時,平原、臺地、丘陵、山地面積分別占國土面積的26.62%、9.34%、20.39%和43.65%;我國9類種植土地總面積為159.91萬平方千米,其中水田30.39萬平方千米,旱地109.52萬平方千米;我國10類林草覆蓋總面積為596.78萬平方千米,其中,喬木林183.47萬平方千米,灌木林90.54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地272.89萬平方千米;我國單條長度500米以上的河流總長度為655.16萬千米,單個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湖泊總面積9.62萬平方千米,單個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水庫3.68萬平方千米,冰川與常年積雪面積4.77萬平方千米;我國荒漠與裸露地總面積為132.53萬平方千米;我國鐵路與道路的路面面積5.92萬平方千米,全國鐵路路網總長度11.65萬千米,寬度大于5米的鄉(xiāng)級以上公路205.01萬千米;我國房屋建筑(區(qū))占地總面積15.31萬平方千米,相當于一個山西省的總面積。
四大特點 效果明顯
庫熱西·買合蘇提總結了這次普查的四個特點:一是全面,對除港澳臺地區(qū)以外的全部陸地國土實現無縫隙全覆蓋;二是真實,遵循“所見即所得”原則,如實反映客觀情況;三是精細,普查最小圖斑應對地面實際面積為200平方米,就是城市里的一塊綠地、水池基本上都能在這次普查數據當中統計出來,非常非常精細;四是系統,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對專業(yè)部門的一些專業(yè)化應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偟膩砜?,普查成果客觀反映了我國資源環(huán)境和國情國力的本底狀況,有利于促進相關部門科學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推動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落實。
“同時,在普查過程中,堅持‘邊普查、邊監(jiān)測、邊應用’,選擇不同的專題和方向開展了100多項地理國情監(jiān)測試點。” 庫熱西?買合蘇提表示,目前,普查和監(jiān)測成果已經在多規(guī)合一、精準扶貧、不動產統一登記、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專項行動、典型湖泊面積變化監(jiān)測等多領域和地名、農業(yè)等普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下一步,還將按照即將修訂完成的《測繪法》和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確定的新任務,積極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廣應用,認真開展常態(tài)化地理國情監(jiān)測,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
與土地調查有別 互相校核補充
全國土地調查和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二者有何區(qū)別?
發(fā)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介紹,這次地理國情普查主要側重于從自然屬性進行調查,對地面的覆蓋狀況進行了如實反映。
“全國土地調查和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不太一樣,土地調查側重于從管理屬性的角度來展開調查,是為了更多滿足土地管理特別是耕地保護的需要,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王廣華介紹,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結合使用具有互相校核、相互補充的作用,從多個維度客觀反映我們土地利用的真實狀況。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則從三方面分析了全國土地調查和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差異。一是標準。關于地表覆蓋的標準,國際上有很多,各個部門也有自己的標準,也有國家標準。二是技術指標的設定。這次普查突出高精度,首次采用優(yōu)于1米分辨率遙感影像覆蓋全國92%以上,數據源精度非常高。同時,采集的圖斑,城市中心區(qū)域是200平米,就是10米×20米的地塊是什么樣的地表現狀都采集出來了,在鄉(xiāng)村是400平米。三是普查時點,是2015年6月30日。這和有關部門的普查時點不太一樣,不同時期地表覆蓋的狀況,春夏秋冬是不太一樣。
據介紹,利用此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將能夠更加豐富資源環(huán)境承載力的評價、國土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國土空間開發(fā)適應性評價、空間規(guī)劃開發(fā)強度測算等基礎性評價工作的數據信息支撐。普查成果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整個土地利用的強度和狀況,有利于提升國土空間規(guī)劃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豐富了國土空間規(guī)劃編制工作底圖的數據,輔助劃定城市開發(fā)邊界和生態(tài)紅線,實現國土空間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同時,也為土地用途的管制、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農業(yè)設施發(fā)展規(guī)模評估,包括農業(yè)結構調整等等,都提供了決策支持和數據支撐,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國土資源節(jié)約集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作者:唐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