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件衣服里的文明密碼
春日的文廟前,一群年輕人身著交領(lǐng)右衽的深衣行拜師禮,衣袂拂過青石板的瞬間,仿佛與《禮記》記載的“深衣”形制重疊;陽光穿透寬袖,在地面投下流動的光影,宛如千年時光在衣褶間流淌。博物館的展柜里,馬王堆漢墓的“信期繡”曲裾袍靜靜陳列,針腳間的長尾鳥紋,仍在訴說著漢代人對“守信”的珍視。
漢服的意義,遠非博物館櫥窗里的“舊物”展示,亦不止于視覺審美的“復古”風潮。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傳說,到今天年輕人衣櫥里的改良襦裙,像一條貫穿文明的“基因鏈”——形制是基因的“物質(zhì)載體”,紋樣與禮儀是基因的“精神編碼”,而代代相傳的創(chuàng)新則是基因的“生命力密碼”。觸摸漢服的針腳,其實是在觸摸一個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記憶。
一、形制:文化基因的物質(zhì)根基
華夏先民對服飾的創(chuàng)造,一開始就超越了“遮體保暖”的本能,而是將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凝固成可觸摸的形制,成為文化基因最直觀的“物質(zhì)載體”。
《周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這一傳說雖難考信史,卻道破了華夏文明的獨特認知:服飾與秩序同源?!吧弦孪律选钡幕拘沃疲诤笫狸U釋中始終與“天玄地黃”的宇宙觀綁定——深色上衣象征高遠的天宇,黃色下裳代表厚重的大地,一件衣服便成了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微縮模型。
更精妙的是藏在細節(jié)里的“秩序感”。交領(lǐng)右衽的衣襟相交如陰陽相濟,右衽的固定形態(tài)暗合《道德經(jīng)》“周行而不殆”的循環(huán)之道;不用紐扣而以系帶相結(jié),既留調(diào)節(jié)的靈活,又藏“和而不同”的處世智慧;寬袍大袖不束縛身體,恰是儒家“君子不器”的隱喻——人格不應被單一角色或器物所限定,正如寬大的衣袖,為身體的舒展與精神的自由預留了空間,體現(xiàn)了對個體多元可能性的尊重?!抖Y記·深衣》將這種“形制即秩序”推向極致:十二幅布對應十二月,衣袖圓如規(guī)、衣襟方似矩,后背中縫直如繩,下擺平如秤。這一特征在后世文物中延續(xù)不絕,如西魏敦煌供養(yǎng)人壁畫中的服飾,便清晰可見筆直的后背中縫——衣服的每一寸,都是先民對天地節(jié)律、倫理規(guī)范的“具象化書寫”。
漢服形制不是偶然的設計,而是文化基因在物質(zhì)層面的“顯性表達”:它讓抽象的宇宙觀、價值觀,變成了可穿、可感、可傳承的“身體語言”。
二、紋樣與禮儀:文化基因的精神編碼
如果說形制是基因的“骨架”,那么紋樣與禮儀便是基因的“血肉”——它們讓冰冷的布料有了精神溫度,讓服飾成為承載倫理、情感與信仰的“符號系統(tǒng)”。
紋樣不是“裝飾”的同義語,而是先民的“視覺詩學”。馬王堆漢墓的“信期繡”以長尾鳥紋為主,鳥首回顧、尾羽輕揚,寄托著“守信如歸期”的德行追求。這種以具象動物紋樣承載抽象道德觀念的“比德”手法,正是華夏紋樣象征體系的精髓。唐代蹙金繡半臂上的寶相花,花瓣層疊如佛國蓮臺,將“向佛之心”繡進日常衣物;明初南京明孝陵出土的云錦殘片,青藍底色上纏枝蓮莖綿延不絕,既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禮贊,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宣言。即便是“留白”,也暗藏深意:素色面料上局部綴紋,恰如儒家“中庸之道”的審美——不過分張揚,不刻意堆砌,更深植于《論語》“過猶不及”的處世哲學,是內(nèi)在德性修養(yǎng)在外在服飾上的自然流露。
禮儀則讓紋樣與形制的“編碼”落地為生活實踐?!罢路贫取笔亲钕到y(tǒng)的“編碼手冊”: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尚書·益稷》,東漢時形成系統(tǒng)化的帝王禮服規(guī)范(《后漢書·輿服志》詳載),隋唐時臻于完善。帝王冕服上的“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喻示光明,山象征穩(wěn)重,龍代表變通,每一種紋樣都是政治倫理的“可視化符號”,共同構(gòu)建了一套穿在身上的“帝王德行教科書”。
這套精密的符號編碼系統(tǒng),并未止步于廟堂之高,而是深深浸潤于尋常百姓的生命禮俗與日用倫常之中。在民間,服飾是禮儀的“執(zhí)行者”:男子加冠時束起的發(fā)髻與玄端禮服,宣告“成人之責”;女子及笄時的素雅襦裙,標志著“從少女到成人”的蛻變;婚禮上的玄纁(黑紅)禮服,將“夫婦之道”納入“天地玄黃”的宏大秩序。
紋樣與禮儀,讓文化基因從“物質(zhì)形態(tài)”升華為“精神共識”——穿什么樣的衣,行什么樣的禮,本質(zhì)上是在踐行什么樣的價值觀。
三、傳承: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一條基因的生命力,不在于“不變”,而在于“能變”。漢服的文化基因之所以綿延千年,正因其能在時代更迭中找到新的“表達形式”,從歷史深處走向當代生活。
清初“剃發(fā)易服”政策后,漢服體系在公共領(lǐng)域和主流社會生活中逐漸式微,但從未真正消失:民間女性的襦裙、邊遠地區(qū)的婚嫁禮服、殮服中的傳統(tǒng)形制,都在以變體形式延續(xù)著基因的火種。而今天的“漢服熱”,本質(zhì)上是文化基因的“主動覺醒”——不是簡單復刻古人衣裝,而是讓基因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編碼”。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引導員的“瑞雪祥云”禮服是一次成功的“編碼創(chuàng)新”:保留交領(lǐng)右衽的形制內(nèi)核,卻用現(xiàn)代面料優(yōu)化垂墜感;云紋與雪花紋交織,讓“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宇宙觀,對接“世界大同”的當代愿景。2024年杭州亞運會頒獎禮服更顯巧思:以宋式褙子為原型,簡化袖口、減輕重量,讓宋代的清雅美學適配運動場景的靈動。設計師們的探索具有突破性:設計師楚艷的作品將蘇州宋錦的經(jīng)典纏枝蓮紋樣解構(gòu)重組,以極簡的幾何線條融入現(xiàn)代西裝的領(lǐng)口與門襟,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基因的當代“轉(zhuǎn)譯”;用數(shù)碼技術(shù)復原“信期繡”的靈動,卻以輕量化面料適應日常穿著——傳統(tǒng)紋樣不再是“古物”,而成了可與現(xiàn)代時裝對話的“設計語言”。
這種“激活”滲入了生活肌理。高校開設“漢服與禮制”課程,學生們解析紋樣里的哲學、形制里的倫理,旨在理解服飾背后的文化邏輯與精神內(nèi)核,從而建立起對自身文明傳統(tǒng)的理性認知與情感認同,即費孝通先生所倡導的“文化自覺”;年輕人穿改良漢服參加畢業(yè)典禮,用交領(lǐng)右衽的莊重致敬成長;婚禮上的“沃盥禮”“同牢禮”,讓玄纁禮服見證的,不再是封建禮教,而是現(xiàn)代愛情里的“鄭重感”。當深衣的衣袂在傳統(tǒng)樂聲中拂過地面,當襦裙的系帶隨拱手禮輕晃,沉睡的基因在這一刻蘇醒——它不再是典籍里的文字,而成了當代人可感可觸的“文化體溫”,并重新匯入民族精神的血脈之中。
結(jié)語: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鏈
從黃帝“垂衣裳”的古老傳說,到冬奧會上的“瑞雪祥云”;從馬王堆“信期繡”的針腳,到年輕人身著漢服行走于都市街巷的身影——漢服的文化基因,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流動的“生命鏈”。
形制是漢服的“物質(zhì)載體”,讓宇宙觀有了可觸摸的形態(tài);紋樣與禮儀是漢服的“精神編碼”,讓價值觀有了可踐行的符號;而代代相傳的創(chuàng)新,則是漢服的“生命力密碼”,讓古老基因始終與時代同頻。
這件穿在身上的“文化身份證”,最終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在博物館的展柜里,而在每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與堅守中。當我們讀懂漢服里的密碼,其實是在讀懂自己——讀懂我們從哪里來,知道我們往哪里去。(文/黨雙忍)
注:《模因洞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告訴你一個全新的文化史觀?!叭恕弊郑梢黄惨晦嗪蠘?gòu)。一撇為生物基因,一捺為文化基因,人即“兩因傳奇”。2025年8月5日于磨香齋。